详细介绍
冻干机设备生产线:冻干机的关键就是取决于他的冻干,今天我们要来了解的是冻干机中的预冻阶段的一些知识介绍。一起来深入的了解下这个阶段的知识吧!
冻干机的预冻过程就是将溶液中的自由水固化,赋予干后产品与干燥前相同的形态,防止抽空干燥时起泡、浓缩和溶质移动等不可逆变化发生,尽量减少由温度引起的物质可溶性减少和生命特性的变化。
溶液的预冻方法有两种:冻干箱内预冻法和箱外预冻法。
箱内预冻法是直接把产品放置在冻干机内的多层搁板上,由冻干机的冷冻机来进行冷冻,大量的小瓶和安瓶进行冻干时为了进箱和出箱方便,一般把小瓶或安瓶分放在若干金属盘内,再装进箱子,为了改善热传递。有些金属盘制成可抽活底式,进箱时把底抽走,让小瓶直接与冻干箱的金属板接触;对于不可抽底的盘子,要求盘底平整,以获得产品的均一性。采用旋冻法的大血浆瓶要事先冻好后加上导热用的金属架后再进箱进行冷冻。
箱外预冻法有两种方法。有些小型冻干机没有进行预冻产品的装置,只能利用低温冰箱或酒精加干冰来进行预冻。另一种是专用的旋冻器,它可把大瓶的产品边旋转边冷冻成壳状结构,然后再进入冻干箱内。
冻干机预冻过程:
水溶液温度降到一定时,根据溶液共晶浓度,浓度淡溶液里开始结冰,这个温度就叫结冰点。一般来说结冰点受浓度的支配与浓度一起下降。溶液温度低于结冰点时,溶液中的一部分会结晶析出,剩下的溶液浓度将会上升,就这样结冰点下降,接着继续冷却,冰结晶随着冷却而增加,剩下的溶液浓度随之而增大。可是温度降到某一点时剩下的溶液就全部冻结,这时的冻结物里混杂着冰晶体,这时的温度就是共晶点。
溶液需过冷到冰点以后,其内产生晶核以后,自由水才会开始以冰的形式结晶,同时放出结晶热使其温度上升到冰点,随着晶体的生长,溶液浓度的增加,当浓度达到共晶浓度,温度下降到共晶点以下时,溶液就会全部冻结。
溶液结晶的晶粒数量和大小除了与溶液本身的性质有关以外,还与晶核生成速率和晶体生长速率有关。而晶核生成速率和晶体生长速率这两个因素又是随温度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温度和压强来控制溶液结晶的晶粒数量和大小。一般来说,冷却速度越快,过冷温度越低,所形成的晶核数量越多,晶体来不及生长就被冻结,此时所形成的晶粒数量越多,晶粒越细;反之晶粒数量越少,晶粒越大。
晶体的形状也与冻结温度有关。在0℃附近开始冻结时,冰晶呈六角对称形,在六个主轴方向向前生长,同时,还会出现若干副轴,所有冰晶连接起来,在溶液中形成一个网络结构。随着过冷度的增加,冰晶将逐渐丧失容量辨认的六角对称形式,加之成核数多,冻结速度快,可能形成一种不规则的树枝型,它们有任意数目的轴向柱状体,而不象六方晶型那样只有六条。
生物体液(如血液血浆、肌肉浆液、玻璃体液等)结冰形成的结晶单元,往往与单一成分的水溶液形成的冰晶类型相似。结晶类型主要取决于冷却速度和体液浓度,如血浆、肌肉浆液等在正常浓度下结冰时,在较高零下温度、慢冷却速度下形成六方结晶单元,快速冷却至低温时形成不规则树枝状晶体。
细胞悬浮液(如红血球、白血球、、细菌等悬浮于蒸馏水、血浆或其他悬浮介质中),在高零下温度缓慢结冰时,悬浮液中大量的冰生长,将细胞挤在两冰柱之间的狭窄管道中,管道内的悬浮介质因水析出结冰而溶质浓缩,细胞内的水通过细胞膜渗透出细胞,又造成细胞内溶质的浓缩。与此同时,胞外冰的生长,还将迫使细胞物质体积缩小、变形。但此时细胞内不结冰。当在低温下快速结冰时,则细胞内将形成胞内冰。冰的大小、形状和分布与冷却速度、保护剂的存在与否、保护剂的性质以及细胞内水的含量有关,一般说来,冷却速度越快、温度越低,细胞内形成的冰越多。悬浮液中添加非渗透性保护剂,可以使快速结冰时细胞内形成的冰数目减少。
溶液结晶的形式对冻干速率有直接的影响。冰晶升华后留下的空隙是后续冰晶升华时水蒸气的逸出通道,大而连续的六方晶体升华后形成的空隙通道大,水蒸汽逸出的阻力小,因而制品干燥速度快,反之树枝形和不连续的球状冰晶通道小或不连续,水蒸汽靠扩散或渗透才能逸出,因而干燥速度慢。因此仅从干燥速率来考虑,慢冻为好。
此外,冻结的速率还与冻结设备的种类、能力和传热介质等有关。
预冻会对细胞和生命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其机理是非常复杂的,一般认为,预冻过程中水结冰所产生的机械效应和溶质效应是引起生化药品在冻干过程中失活或变性的重要因素。机械效应是指水结冰时体积增大,致使活性物质活性部位中一些弱分子力键受到破坏,从而使活性损失;溶质效应是指水结冰以后引起溶质浓度上升以及由于各种溶质在各种温度条件下溶解度变化不一致引起pH值的变化,导致活性物质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而造成失活或变性。对这种现象可采用下列措施解决:
1.预冻采用速冻法,先将搁板温度降至-45O℃,再放入产品急速冷冻,形成细微冰晶,使其来不及产生机械效应。
2.选用缓冲剂时要选用溶解度相当的缓冲配对
产品咨询
微信扫一扫